2006年7月1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六版: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民警报料记者踏访专家鉴定
民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重见天日
本报记者 朱乔夫 文/摄

  日前,慈溪市公安局监管大队民警许永涛特向本报报料,他在当地一个村里走访时,偶然发现了一座石刻的纪念塔,上书“‘七七’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”,塔上还刻有当地7名烈士的姓名。经他打听,塔上所载7名烈士中,尚有直系亲属在世。本报记者闻迅速赶赴慈溪踏访,和许永涛一起邀请慈溪市原党史办研究人员、现新四军研究会成员范子芳老师,给纪念塔的前世今生做一番鉴定。

  民警走村串户发现抗日纪念塔
  7月10日上午一早,记者一行来到“‘七七’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”的发现地——慈溪市浒山街道上傅家村。在许永涛的带领下,我们在上傅家村的民房之间,找到了这座石塔。
  该塔约有2米多高,八角形,坐北朝南而立。塔身朝南一面刻写有“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”、“民国卅七年五月”及不很清楚的“江浦房老乡题”等字样。其他七个面,则分别刻写有“胡文坤烈士”等7名烈士的姓名。
  从现场来看,塔的制作似乎并不太精致,塔上字迹似乎也非出自训练有素之人,但从石塔的磨损程度来看,曾经历经沧桑。
  一旁围观的村民和记者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了这座石塔。有的说,塔上所刻的人都是村里的老前辈,抗战时,去当兵打仗,死在了战场上;有的还说,塔上的烈士还有家属在这个村里生活。

  烈士亲人详述纪念塔来历
  在上傅家村村委书记胡烨戬的帮助下,我们在该村找到了其中一位烈士胡明龙的亲弟弟,今年82岁的胡明友老人。
  “应该是在1939年吧,那年我哥哥20岁。”胡明友老人回忆,“那一年,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在余姚县,也就是现在的慈溪,频繁进行抗日动员,号召有志青年上前线,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略。哥哥胡明龙和其他几位同乡,一同报名参了军,当时还戴着大红花,敲锣打鼓的,很是热闹。”
  不料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。大约过了八九年光景,陆陆续续有消息传来,说胡明龙他们都战死在战场上了。“嗨,那个时候都已经在打内战了,饭都吃不饱,还有什么心思去关心这些上战场的亲人。”胡明友显得很伤感。
  “大概到了1947年,那时我们这个村属于浒塘乡管辖,乡长叫胡正尧。抗战胜利了,他派人挨家挨户地寻找抗日烈士的家属,告诉我们要立一座纪念塔,将这些烈士的姓名都刻上去,好让子孙们记住。”
  烈士家属们很高兴,大家商量后决定,将这座纪念塔建在村里的一个小学堂里,让孩子们牢牢记住国仇家恨,记住他们的先辈们。不过后来纪念塔一度失踪。
  对于老人说的这段历史,慈溪市原党史办研究人员、现新四军研究会会员范子芳老师给予了证实。
  范老师说,根据史料记载,1939年7月,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曾在这一带发动过大规模的征兵运动。当年这一带的青年非常爱国,总共有100多名青年主动报名应征入伍,并全部上了前线,但让人痛心的是,这些热血青年,没有一个能活着回到家乡。

  半个多世纪后纪念塔重见天日
  那么这座失踪了半个多世纪的纪念塔,又是如何神秘现身上傅家村的呢?上傅家村主任胡国煊道出了其中的原委。
  2003年,村里的一间仓库拆迁,拆迁工地上的工人报告说,在仓库的一堆奠基石里,发现了这么一座石塔。胡国煊曾经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这些烈士的故事,也曾听说过村里的小学堂里有这么一座纪念塔,于是立马赶到了施工现场。
  经过清洗处理后,石塔上的字迹全部清楚地显露出来。于是胡国煊走访了村里的一些长者,仔细打听并分析了石塔之所以会出现在这个仓库的原因。原来,这间仓库的原址就是那家小学堂,石塔曾经就立在小学堂的操场上的。解放初期,学堂拆掉了,并在原址上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。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,当初拆掉学堂的时候,石塔竟被当时的工匠砌到仓库的奠基石里去了。于是,这座纪念塔沉睡在地下半个多世纪,直到2003的那次仓库拆建才重见天日。
  纪念塔的重生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,就连周边地区一些研究抗战史的专家学者也来过数次。村里打算要将这座纪念塔好好保护起来,并将当年的这段历史重新整理。
  范子芳老师也告诉记者,尽管这些烈士在政府的烈士名册上没有登记,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高大形象,不管再过多少年,这些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,都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。